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10篇-bsport
时间:2022-08-04 04:00:17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 篇一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知识共享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
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第 二 课 时
师生交流
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
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
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自然过渡。
活动探究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拓展探究
设计与辩论:综合考虑飞行中火箭的实际情况:①设计出制造火箭外壳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标;②公开辩论所设计物理指标的可行性。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 2o2 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 2hcl=mgcl2 h2↑
②zn 2hcl=zncl2 h2↑
③fe 2hcl=fecl2 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 cuo=cu co2
b.fe cuso4=feso4 cu
c.nh4hco3=nh3↑ co2↑ 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 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 2hcl=mgcl2 h2↑
fe h2so4=feso4 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篇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 b.ph=7 c.ph=1 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 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篇三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初三上册化学教学设计 篇五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
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篇六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 篇七
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篇八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 8hno3(稀)= 3cu(no3)2 2no↑ 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 3o2
(2)cl2 2naoh=nacl naclo h2o
(3)4nh3 6no=5n2 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 nh3=nanh2 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 hbr = br2 mnbr2 kbr 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 cl2 = 2naci br2 2ki cl2 = 2kcl i2 2ki br2 = 2kbr 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 h2so4(稀)=feso4 h2↑
6feso4 3br2 = 2fe2(so4)3 2febr3
2feso4 2hno3(浓) h2so4 = fe2(so4)3 2no2 2h2o
fe3 3scn- = fe(scn)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 co2 2.fecl3 fe 3.fecl2 cl2 4.mno2 hcl 5.co 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 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 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2ki = zkcl i2
2al 3cucl2 = 2alcl3 3cu
【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cu2 = fe2 cu
2fe2 br2 = 2fe3 2br-
2fe3 cu = 2fe2 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 、fe2 、cu2 、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 、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
a.2fe3 so2 2h2o = so42- 4h 2fe2
b.i2 so2 2h2o = h2so4 2hi
c.h2o2 2h so42- = so2↑ o2↑ 2h2o
d.2fe3 2i- = 2fe2 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 篇九
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篇十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 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co2====caco3↓ 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 h2o 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最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