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精选3篇》正文

初三语文教案精选3篇-bsport

时间:2023-06-10 01:47:59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教案精选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初三语文教案 篇一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复苏的景象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4)、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5)、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6)、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a、白云——自由的象征。

b、

(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

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初三语文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交流作者信息

简介文体和作者:

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学生预习

1、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2、教师活动

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御(yù)得而腊(xī)之挛踠(luán wǎn)

瘘(l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

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日蹙(cù)

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呼嘘(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谨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3、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4、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1、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2、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四、学生按要求激情诵读。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五、学生质疑性朗读课文。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六、学生巩固性复读。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4、讨论:

《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七、展开竞读。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八、背读大比拼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

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初三语文教案 篇三

初三语文教案

《月下独酌》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从军行》

一、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二、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发端警竦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

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五)尾联:

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四、布置作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三.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课堂小结: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四、布置作业: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1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bsport copyright © b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132 3660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