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优秀2篇】》正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优秀2篇】-bsport

时间:2023-06-04 09:15:2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的是身为妓女的杜十娘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没想到只是个薄情男子,一怒之下,将百宝箱扔到海底。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优秀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篇一

抓住高潮  由果溯因  重于探究  激情激思

--

宁乡十四中  罗妞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学习我国古代小说,单元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且是自读课文,应让学生自主鉴赏十娘形象。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而欣赏人物形象,一般来说,应从环境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入手。

2、教材简析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第32卷,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本文通过写杜十娘相中李甲、设计赎身、转而被卖、抱匣投江的故事,刻画了美丽、善良、聪慧、忠贞而又刚烈的名妓杜十娘形象,以十娘生命的结束强烈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强烈的抗议。学习本文,可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观念。

3、教学设想

①教学目标

a  整体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预习完成);

b、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三方面感受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c、通过杜十娘这一形象,认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

②教学重点

从人物、情节、环境多角度分析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③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二、说教法

1、由果溯因法:

本文高潮部分是"怒沉百宝箱",抓住这一高潮,启发学生思考:十娘为何要"怒沉百宝箱"呢?而后又为何"投江自尽"呢?她一定得死吗?从而引导学生为十娘重设结局,然后从环境、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探讨得出"十娘必须死"的结论。

这种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2、问导法:

提问导读,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点亮智慧的火花。

三、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发挥集体智慧,分组讨论,自主质疑,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惑。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提出本节课的探讨中心:十娘必须选择死吗?

在文学的殿堂里一路走来,我们目睹了中国女性太多的爱情悲剧,你能说出哪些例子呢?

(学生回答)

归纳: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祝英台泪洒黄泉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琵琶女独自守空船,就连容貌一般的祥林嫂也逃脱不了被卖改嫁的命运……

如今才貌双全,聪慧绝伦的一代名妓杜十娘苦心经营,追求真爱,没想却被最信任的人抛弃,转卖为区区千金,她愤怒了,绝望了,怀抱百宝之匣,奋身投入那滔滔江水中!我们赞叹她那惊世骇俗的壮举,我们惊诧于她那旷古绝今的坚毅,然而我们也不无疑惑:十娘一定要死吗?

(二)学生为十娘设计新的出路:(自由发言)

(也许学生的设计极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十娘的同情,结局设计得过于理想化,而欠合理性)。

(三)层层设问,启发学生从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三个角度探讨"十娘必须死"的原因。

1、从情节入手分析

思考:①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百宝箱"?请分别找出来。(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

第一次:当李甲为十娘赎身时,四处奔波借债,十娘拿出了"私藏碎银一百五十两"。

第二次:当十娘与李甲告别众姊妹上路时,姊妹"送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盘缠愁闷时,十娘又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

第四次:十娘得知被卖后,悲愤交加,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抱持宝匣"投江自尽。

②为何前三次十娘都没有说出百宝箱的秘密?

--学生讨论明确:十娘在风月场上阅人无数,多留了个心眼,试探李甲的诚意。

这八年的风尘生活,她见过太多达官贵人的虚情假意,甜言蜜语,也见过太多王孙公子、珠门侯富的薄情寡义、挥金如土,她把这次爱情看成是脱离苦海的孤注一掷,她能不小心谨慎吗?她不愿在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她呼唤一种不为物欲和利害关系所左右的人际关系。

也许早点透露百宝箱这一秘密,李甲也不会为区区千金而动心,十娘也不至于要沉百宝而自尽了。可见,课文情节的设计让十娘非死不可。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思考:如果没有"风雪阻渡,江上放歌,引来浮浪公子孙富"这一偶然事件,十娘又有万金之资作家底,她和李甲会生活得很幸福吗?

讨论明确:不会。

(1)因为李甲有着太多的弱点

a、李甲用钱"撒漫","大差大使"

b、有心相好却无长久打算

c、李甲贪恋十娘美色,并未真正了解十娘所追求的"两心如一"的爱情。

d、过于愚蠢、懦弱:轻信小人谗言,对于十娘的从良,一直采取消极态度。

而十娘与之相比更显性格的优点:

a、有长远打算:苦心经营,细心积攒

b、聪慧:逼鸨母成全自己从良;有意考验李甲

c、刚强、坚定:以死威逼鸨母遵守承诺

d、忠贞:对李甲的感情坚贞不渝

(2)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更让十娘非死不可

小说从一开始就以精确的笔墨,通过明明暗暗的交代,点示我们:以李甲的父亲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礼教阻碍了十娘与李甲的结合。

例1  在开头人物关系的介绍中,写李甲和杜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但马上点到"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这一句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例2  对李布政的正面描写:"李布政在家闻知儿子逛妓院,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对李甲的描写:"他迷恋十娘颜色……后来闻知老爷在家发怒,越不敢回。"这已触到了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矛盾。

例3  在李甲筹划赎金的过程中,又顺笔再一次点示:"他们(李甲的亲友)也见得是,道李公子是风流浪子,迷恋烟花,年许不归,父亲都为他气坏在家……父亲知道,将好意翻成恶意。"此处特意点到李甲的亲友们也惧怕李布政,支持他对儿子的态度,说明李布政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

例4  杜十娘跳出火坑之后面临一个出路问题,询问李甲,而李甲计议未有定着。他细分析,李甲并非不善谋划,关键在于惧怕父亲。所以他说:"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由此可见,在杜十娘争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是李布政。

例5  小说的情节发展到高潮,写孙富用计的全部活动中,他的阴谋诡计的立足点在于抓住了李甲"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的矛盾恐惧心理。孙富问道:"尊大人位居方面……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孙富非常清楚地看到,李布政的威胁,是他可以利用来离间李、杜爱情,以达到夺人之美这一目的的重要条件。因此,矛盾的对立面,站在台前的是孙富,站在幕后的起决定作用的是李布政。

(提示,以上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可举其一,从而引导学生挖掘其他,达到自己分析文章的目的。)

归纳:小说中李甲的懦弱自私,孙富的卑鄙无耻,李布政的封建正统思想都只能让李甲"发乎情,止于礼",身为下贱的十娘与李甲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3、从社会大环境看:

思考:从文中的李甲、孙富、李布政、鸨母、众亲友等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回答:金钱至上的社会,体现于下:

a、行院赚钱

(鸨母道:"我们行户人家,吃客穿客,前门送归,后门迎新,门庭闹如火,钱帛堆成垛。")

b、李甲爱钱(为区区千金,转卖十娘)

c、孙富使钱("家资巨万"、"惯向青楼买笑")

d、李布政惜钱(从十娘、李甲、孙富三人语言中可看出;从他纳粟送子"入监"可看出)

e、众亲友吝钱("说着钱,就无缘")

归纳:因为崇尚金钱的世风,十娘与李甲的爱情在金钱面前变得脆弱不堪,最终美梦只能破碎,绝望的十娘只能以死来抗争,社会大环境让十娘非死不可。

以上内容的探讨由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老师从中点拨引导。

4、归纳总结:

整个小说中情节的设计、人物的性格以及社会大环境都把十娘一齐往死里赶!心破碎了,但做人的尊严不能破碎,梦消散了,但追求的理想不能消散,于是,十娘抱匣沉沦,让世人贪恋的金钱和美色一齐埋葬于滔滔江水中,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四)如有时间,可播放"怒沉百宝箱"电影片段(5分钟),增加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篇二

教学目的:

①体会“百宝箱”的叙事意义。

②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研究、讨论的自读习惯。

③品味细节,通过细节品味感受当时的风俗状貌。

教学设想:

抓住“百宝箱”来解读这篇小说,并形成课堂教学结构。处理成自读研讨课,围绕“百宝箱”让学生熟悉情节,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确定研讨话题,师生讨论确定研讨角度和研讨方案,在围绕百宝箱的研讨过程中,师生一起把握形象,品味细节。研讨过程努力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课文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碰撞、交流。每个环节以学生对这篇小说的初始体验切入,逐步深化、理性化。课堂的局部走向可依据学生的初始体验情况适当调整,如果学生的初始体验与教学预设差距较大,而学生又体会较深,则处理成由学生讨论推动、教师调控的形式。仅抓住“百宝箱”来组织教学,可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思路:交流体验——确定研讨话题——研读课文——深入体味——总结梳理——延伸品评。

教学步骤 :

一、师生交流初始体验,并在交流中确定研讨话题

《杜》叙述的是一个古代妓女的悲剧故事。全篇以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为主线,主要涉及五个人物:杜十娘、李甲、李布政、柳遇春、孙富。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楚明了。事件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杜十娘与李甲情投意合,杜助李为己赎身;南归途中孙富觊觎十娘美色,说动李甲以千金易聘;杜十娘闻讯后,怒沉珍宝,痛斥孙、李,抱持宝匣,赴水而死,情节发展脉络也清晰明了,不见离奇曲折。一般读者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恐怕莫过于“怒沉百宝箱”的结局了,人们不禁为这个结局感到惋惜,惋惜的内容不外有二:一是“百宝箱”“蕴藏百宝,不下万金”,杜十娘就这样让它沉入江底了;二是一个“浑身雅艳,遍体娇香”的美丽女子,就这样随波而去。自然,杜十娘的自杀也是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可另用一个课时来探讨,本课单研讨“百宝箱”。(如果学生执意要研讨杜十娘的自杀,亦可)。

操作过程:①学生简单复述。②由五到七位同学谈谈感触最深的是什么。③教师自己介绍初读这篇小说的感受。④确定研讨对象“百宝箱”。

二、研读课文,理出课文写到“百宝箱”的地方

通观全篇,“百宝箱”的出现明明暗暗共有五处。第一处,妓院女老板因为李甲“囊箧渐渐空虚”,要逐他出门,致使杜十娘与她产生矛盾,女老板答应杜十娘以三百两银子赎身。李甲为筹赎金,走投无路,十娘将“藏有碎银一百五十两”的“所卧絮褥”付与李甲,再由李甲筹得另外一百五十两,此处为暗写“百宝箱”。表面看,十娘似倾其所蓄,但区区三百两银子,对十娘而言根本不在话下。第二处是在李甲终于筹得三百两银子的赎金后,杜十娘拿出二十两银子交与李甲作为“行资”。说是“于姊妹中借得”,读者看到下文,自然知道这是杜十娘从“百宝箱”中拿出来的。此处也是暗写。第三处是十娘告别了众姊妹,众姊妹赠“描金文具”,此处为明写。十娘对描金文具“不开看,也不推辞”,可知这描金文具实际上是杜十娘私蓄。第四处,当李甲把杜十娘所给的二十两银子花得“无分文余剩”时,十娘“取钥开箱”,又拿出了五十两银子。拿银子时十娘说“众姊妹合赠,必有所济”,取了银子后,“仍将箱子下锁”。此处也是明写。第五处,十娘得知自己被卖,冷笑绝情,次晨加意修饰后,当众打开“百宝箱”,件件抛掷江中,并通过十娘之口交代这“百宝箱”为“假托众姊妹相赠”,“箱中蕴藏百宝,不下万金”。

操作过程:①学生研读。②讨论列表,表中明确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百宝箱”,杜十娘有些什么言行。

三、深入研究,品味细节

如果杜十娘在事情还没有发展到僵局就告诉李甲她有“百宝箱”的私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故事可能会走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那么,杜十娘为什么要对李甲隐瞒“百宝箱”呢?由这个问题又生发出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这一疑问。如果杜十娘对李甲不隐瞒“百宝箱”,他们是否就会走向美好结局呢?由此又引发我们思考李甲的父亲李布政能否因为杜十娘有“百宝箱”而接纳她这个问题。明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自然与小农经济状态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大不一样。杜十娘拥有价值不下万金的“百宝箱”,应当会有许多路让她自存,并完全有可能过上好生活,可她为什么沉了“百宝箱”而自杀呢?沉“百宝箱”之前又为什么要孙富兑足千两银子呢?“百宝箱”是一个富足的意象,通过这些围绕“百宝箱”的问题的深入探究,我们便会发现这篇小说的悲剧蕴含,了解当时的风俗状貌,认识人物形象。

1、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

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早已厌倦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妓女生活,要脱籍从良,就需要金钱。同时,“百宝箱”是杜十娘的价值和希望之所在,拥有金钱便拥有一定程度的人生选择权,她希望以“百宝箱”换回她的美好生活,由此可知她比一般的妓女想得深,想得远,说明她很有心计。

2、杜十娘为什么要对李甲隐瞒“百宝箱”?杜十娘为什么沉了“百宝箱”?

如果说前两次暗写“百宝箱”的情节,杜十娘还未离开妓院,应当小心谨慎,恐出言有失,那后两次写及“百宝箱”而她对李甲隐瞒不告,则反映了她对爱情和金钱的态度了。中国古典小说一般上不静止写人物心理,而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由杜十娘对李甲隐瞒“百宝箱”的言行窥探她的内心世界,我们可见她内心的纯洁、美好,对人世间真情的追求。她爱李甲是因为与他“一双两好,情投意合”,是因为李公子“忠厚志诚”,她之所以对“百宝箱”隐瞒不告,是因为她不希望让纯洁的爱情沾染上金钱气息,也许她早已厌倦男女欢爱的金钱关系,她所渴望的是彼此珍爱与尊重的真情,拥有这份真情便“生死无憾”,当她得知自己被卖后,那份洁净、高尚的爱的追求被击得粉碎,于是怒沉珍宝,举身投江,以此来表达她对不公平遭遇的抗争。这是纯厚的挚爱与金钱的对抗,在对抗中杜十娘是个失败者。

3、为什么在“怒沉百宝箱”之前,要孙富兑足千两银子?

不能说没有让李甲得到千两银子带回家的意思,但仅为此的话,杜十娘为什么不干脆从“百宝箱”中拿出部分钱银给李甲,以此来表达也曾相爱一场的心意?十娘此举有两重目的,一是对李甲,李甲的这一场“生意”做得可是大亏了,十娘要让他意识到千两银子与价值不下万金的“百宝箱”的巨大反差,让他在悔恨和痛苦中煎熬,惩治负心郎。二是对孙富,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杜十娘要他人财两空。

4、李布政会不会因为“百宝箱”而接纳杜十娘?

李布政与杜十娘的鸿沟在于门第,这道鸿沟能否越过可以从三方面考察。一、从杜十娘的容貌和性情看,她“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老李看了,也许会原谅儿子的冲动。二、从当时人对妓女的态度看。柳遇春是一个老于世故之人,当他听说杜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两银子助李甲为己赎身,他“大惊道:‘此妇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并在两天之内,为李甲凑足一百五十两银子,并说:“吾代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言语之间,充满崇敬。当孙富问及杜十娘为何人时,李甲“卖弄在行”,说“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围观众人“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幸”,“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丝毫没有因为杜十娘是妓女而流露出鄙夷之色。由此可知当时的社会风尚,李布政生于这个社会,应当也会认同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三、从金钱的效用看。孙富巧言劝李甲以千金易聘杜十娘,“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说得李甲“顿开茅塞”,原来老布政千金就可获得补偿,那万金呢?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李甲的表现是“不觉大悔”,“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所悔何事?所苦何来?还不是因为“百宝箱”。也许李甲心中想,早知杜十娘蓄有万金,老父那边便好交代。由这三方面看,李布政与杜十娘之间的鸿沟不是不可跨越的。

一方面为了追求纯洁的爱情而恣意隐瞒“百宝箱”,一方面因为“百宝箱”可使人生发生逆转,如此错位而酿成的悲剧富有极强的社会穿透力,其间所蕴藏的张力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

这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操作过程可以为:①由学生提出问题,②探讨容易解决的问题,③第2、4两个问题分组研读探讨(先讨论研读方案,再由学生各陈己见)。

四、总结梳理

“百宝箱”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具,它是这篇小说构思的精华所在。“百宝箱”的存在,凸现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百宝箱”使小说弥满了金钱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状貌;“百宝箱”丰富了小说的悲剧意蕴,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的经验与哲学都是通过“百宝箱”这个意象来实现的。从叙事角度看,“百宝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形成叙事节奏,杜十娘与李甲的爱情因为金钱而一步步受阻,同时因为“百宝箱”又一步步使阻碍化解,直至走向最后的悲剧;“百宝箱”又调节了叙事视角,“百宝箱”是个“秘密”,情节发展过程中,作者只是掀开一角让读者窥探,最后才把“秘密”公开,“秘密”公开之时,所有的疑问便在读者头脑中涌现出来。

操作过程:学生讨论总结,不求面面俱到,能就一点而有所体会就行。

五、延伸品评

1、想一想,最想对杜十娘和李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播放流行歌曲《杜十娘》,听后发表评论。

要点:流行歌曲《杜十娘》是对小说的篡改,曲调悲切缠绵,基本上失去了小说中杜十娘对真情的追求、以及富有心计、刚强自尊的性格特征,把怨的一面强化了,怒的一面丧失无存。

操作过程:可视时间而定。

板书与说明:

板书主要为两块内容:一是根据小说五次写到“百宝箱”而整理的表格,这是整个讨论过程的生发点;二是课堂讨论的若干问题。板书不以勾勒课文内容为目标,为方便讨论而给予必要的堤示。

鉴赏集萃:

1、(中国古代小说)敢于直面人生,将生活中的悲剧无畏地呈示给人看的作品,真是凤毛麟角,作家少有那样的气魄,群众也缺乏承受能力。因此,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类怨而能怒的悲剧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便弥足珍贵。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第103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2、小说没有迎合读者、讨好读者的插斜,没有场景和人物肖像的苛细描画,它依仗人物性格直捷地奔向悲剧。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第103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突破了唐代以来类似题材始乱终弃或夫荣妻贵的传统格局。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第71页,刘世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杜十娘)从内心里呼唤一种不为金钱和利害所左右的人际关系,毫无疑问,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关怀他人,才能产生包含人性中一切美好成分的真情,包括爱情。这样的一种对情的认识不像其他小说那样停留在婚姻和两情相悦的范围内,而是在人性和美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是《杜十娘》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其成功之处。

(《的悲剧意蕴》,薛海燕,《名作欣赏》2000年第2期)

附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的简要说明

附2

与《杜》教学有关的执教者论文

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的简要说明

小说教学一般上以人物、情节、环境为重点,对相当一部分的小说,这样做往往难以深入肌里,《杜》便是一例。本课教学以“百宝箱”为突破口,深入挖掘,以求体察隐含在故事背后的蕴含。这篇小说篇幅较长,长文如何短教,且教得深入?关键在于切入的角度要单纯,对这个角度的思考要深透,而不是对课文进行块状截取,把它变成短文,然后分解,组织教学,这样课堂结构才显得饱满。本课教学拟就这方面作些尝试。教学过程 吸纳研究性学习的因素,师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教学的过程大致上也是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话题的确定从师生初始体验出发,逐步深入。整个过程教师依存于讨论中形成的场推进教学,学生的讨论可以调整教学走向,讨论中努力形成师生相互碰撞、彼此启发的局面。当然,这些只是设想,实际教学也许会跟自我设想相差十万八千里。

[1]

bsport copyright © b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135 3607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