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优秀10篇】》正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优秀10篇】-bsport

时间:2023-06-16 07:56:42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一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1、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2、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

老师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二

站在三尺讲台上,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教自己的学生学习这首诗并领悟个中的玄机与美妙,这倒是我乐此不疲的。其实说实话,有时我觉得我上课并不像是在向学生传 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我将他们引领到语文这个大舞台上,让他们看着我在里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们按捺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舞台中央的欢愉最终小心翼翼或 大大方方地开始他们的探求。

昨晚看北京海淀区“国家特级教师”腾飞老师的一个段子,他曾经说,现在教学工作的不易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去并且让他积极发挥出他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列举了几个教学方法的实例,并解释教学效果的程度。听后,受益匪浅。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到处求取真经是 多么的重要。

在讲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们渲染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诗人当时的心境。当众鸟高高飞尽,哪怕是最后一片云也悠闲自在的独自离去,这个时候,天地之间虽 广袤无垠,却只有诗人及敬亭山在深情地相互对望。虽然当时的诗人在孤独地忍受着众叛亲离,但他的心中还是那样乐观——世人皆醉我独醒,去日之去不可留,我 自仰天大笑出门去。

让学生抓住诗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诗的诗眼。了解了诗文的环境,也就理解了诗人的心声。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说】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虽然没有一句描写敬亭山的外貌及景色,却让人感觉到敬亭山似乎也有性情,正默默地凝视着作者。诗中以景物衬托出作者寄情山水,宁愿忍受孤单,也不愿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 敬亭山:

又叫昭(zhāo)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

那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板书:晓诗题)

⑵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板书:知诗人)

⑶ 景物描写:

众鸟、孤云、敬亭山。

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板书:明诗意 )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 画一画这两句。

⑵ 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 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 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 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李白人像),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 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板书:独)

⑵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 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 理解“看不厌”:

①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 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

⑶ 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 (板书:脱俗)的。

⑷ 联系特色课中学过的《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  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  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寄 情 山 水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四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在诵读与想象中奏响古诗教学的乐章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代诗歌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新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同时,在课后又编了小学生古诗教学70首。可见在课改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文的教学呢?

虽然,我个人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古诗教学教师本身应该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还好象欠缺了许多,加上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更是无法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且,我认为,小学生诵读古诗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语言积淀。因此,我虽然喜欢古诗却不感轻易尝试。这次之所以选择上古诗,源于几个原因。一是去年在网上看到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大赛上,王自文的古诗教学课堂实录,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网上更是好评如潮。于是,有一种想尝试的冲动。其二是因为去年的平湖双高课选了许多古诗,难度很大,我也想挑战一回自己,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教材选择这么多古诗肯定有它的道理,作为教材,我们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于是,我就大胆的尝试了一回,因为女儿生病了,所以偷了点懒,选择了去年备好的一份一年级的教案。由于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级学生的底蕴还不够,所以,尝试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大家商讨一下。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诗味

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年中实施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师在关于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于是,在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又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同桌读、齐读。为了激发读的兴趣,我又建议举行朗读比赛,组内朗读后推荐比赛读,分男女生读、全体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时间,学生读诗不下八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

“诗是有声的画”。在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又以配乐吟诵做示范,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也更好了。学生就是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同时我又围绕诗的题眼“所见“,请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诗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用朗读表现了牧童活泼机灵的性格。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记牢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二、想象——入情地再现意趣

古诗文中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虽然,我们屏弃支离破碎地分析理解,但是读了以后,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诗中写了什么,这个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图、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前一阶段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学生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古诗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来的设想是让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我还是不敢放手,于是通过情景的再现来让学生了解大意,通过想象来感受意趣。

如:片段一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3、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4、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5、自己读读,试着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词把他圈出来,等会儿请大家帮忙。

交流理解:有不理解的词吗?重点理解“振”、“林樾”。

6、看看图上牧童的神态,听听他的歌声,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干什么)随机出示图片。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借助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整首诗以“袁枚出游所见”的故事形式贯穿始终,让学生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诗意,从而积淀语感。最后,我又让学生做一个小牧童,边表演,边诵读,相信古诗的大意学生是可以明白的。

三、拓展——积极地阅读和创造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由于这首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于是,我布置的一个作业是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在学《所见》的基础上,我又同时告诉学生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所见,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在哪里写的?再读诗看见了什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舟夜书所见》。并引发学生去学习其他的诗,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必将激发他们对灿烂的文明的向往,扬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风帆。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五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有关山的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都在这里当过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六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七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导入新课《独坐敬亭山》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 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课件展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齐读).

2.解题,质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课题,你知道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

二,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a,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联系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b,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 请看下一句。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

d,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 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 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e,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 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 (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f,有感情读这句诗。

g,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人山对话,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试想李白当时的心情,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他会对知己说些什么呢

2,指名学生想象说话。全班交流。

3,敬亭山听到李白的心声,它又会怎么回答呢

4,再次想象说话,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交流。

2.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ting 独坐敬亭山

亭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以动衬静)

借景抒情 孤云/独去闲。 孤独寂寞

相看/两不厌, (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八

1.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3.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课题导入。

师:听老师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句成涌,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生答:李白)

师: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点名背,诸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师:《静夜思》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情景?(生答:对家乡的思恋),是啊,那是一份浓浓的乡愁【相机板书:乡愁满怀】

师:《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对祖国的山水怀有一份怎样的感情?(生答:喜爱),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潇洒俊逸的李白。【相机板书:寄情山水】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借滔滔江水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对啊,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情深意长的李白。【相机板书:情深意长】

师:从这些古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诗人性格的另一面,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诗仙太白。

二、朗读诗文,初步感受“独坐”的意味。

a读诗题,初步体会孤独【出示板书:《独坐敬亭山》全诗】

师:谁来读读诗题?(指名一人读)

师(引导):你了解敬亭山吗?【相关资料: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数百丈,千沟万壑,风景幽静迷人,南齐诗人谢眺游访此山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游敬亭山》,使敬亭山名声大震。后来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访此山后,写下了传世之作《独坐敬亭山》,使此山从此名扬天下。此后数千年,文人墨客竞相游访敬亭山,留下了无数的墨宝和诗作,敬亭山由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

师:你能读出敬亭山的幽静吗?(指明读)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齐读)

师:看诗题,“独”字怎么理解呢?(生:一个人)

师:独自一个坐在深山里,你能感受到什么?(生:安静),你能读出这份宁静吗?(生读)

师:还能从“独”字中感受到别的滋味吗?(生:孤独),你很会品诗啊,从独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诗题。(生读,很有感情)

师:他的情绪感染了我,你们体会到了吗?来,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感受。(齐读)

b读诗文,纠字音,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读两遍。

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独。3-4人)师相机指导字音和节奏。

师:来,全班一起到敬亭山里坐坐吧!(齐读)

三、讲解第一,二句诗。

师:走进敬亭山,诗人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二行。全班齐读。(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这两句诗就是两幅画。谁能告诉我“众鸟高飞尽”这短短的五个字,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

师:你的感受很明锐,语言也很优美。你能读出鸟儿们一飞冲天的感觉吗?试试(生读)

师:把自己想象成众鸟中的一只,你认为这句诗中哪个字要重读?(高),没错,读出直冲云霄的气势。你来!(指名读)男生一起来!(男生读)

师:那“孤云独去闲”呢?谁来做云的代言人?(生描绘图景,并朗读)读出一片孤云的神采。

师:“闲”是什么意思?(生:悠闲,自在的样子),你能把这朵云的闲情用声音表现出来吗?(生读),一片孤云悠然地飘去了,离开了敬亭山。

师:柔情似水的女生们,来做一片云吧,一片远去的孤云。(女生齐读)

师:全班一起来!(齐读)

师:看看图片,感受一下。好,让我们拥入敬亭山的怀抱。全班一起来读!(齐读)

四。深入体会“孤独”。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以风景如画而扬名的“江南第一诗山”敬亭山。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极力赞扬山的幽静,可是李白的眼中却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惨谈景象,为何同是写敬亭山,却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引入李白作诗的背景)【李白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间,此时距离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使李白饱尝了人生的心酸,看透了世态炎凉,他已经不再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悲凉。在这样的心境下,诗人来到了敬亭山,写下了这首诗。】

师:现在,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李白眼中的敬亭山是如此孤独了吗?(生答)

师:对啊,人的心情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相同。,孤独的诗人抬头看风景,看到了鸟的无情,云的无义,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山陪伴着他。此时,他或许会动情地想:世上大概只有你敬亭山还愿与我相伴吧!

师:来,我们一起把诗完整地朗读一遍,感受下诗人的孤独~~(齐读)

五、讲解第三、四句

师:“厌”是什么意思?(生答:满足)

师:“相看两不厌”就是——(指名说),人与山久久地相望。怎么也看不厌。

师:谁能把这心心相印地感受读出来。(指名3-4读)

师:难怪诗人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找到一个同样孤独的知音,尽管这个知音,不会说话,可是我们分明从人与山的相望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交流,他们的对话。

(引导学生对话)

李白,你深情得看着敬亭山,你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呢?(指名3-4说。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你默默地看着李白,你有什么想对李白说的吗?(指明2-3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师:老师请了一位名师,听他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山与人的交流。(朗读课件)

师:来,我们也来读读吧!(分组读)

师:因为怀才不遇而孤独,诗人看到了鸟儿无情地抛弃他,云慢慢地离开他,李白的孤独是何等的深 !读出来!(齐读)

师:能背吗?我们一起背一遍《独坐敬亭山》。(齐背)

六、拓展阅读

师:孤独的心情何止是这一首诗所能表达的呢?老师这里有李白写的一首《秋浦歌》。一起来看看。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指名读)

师:(范读)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师: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生:愁,痛苦。孤独),能读出来吗?(生读)

师:与《独坐敬亭山》的孤独相比,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更深沉了。朝政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齐读)

师:今天我们看到了豪情诗人孤独落寞的一面,[相机板书:孤独落寞]对诗人李白有个一个崭新的认识。其实,人生有得意和失意,愁苦、孤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人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情,也必定有喜怒哀乐。孤独的诗读来让人觉得凄美~~(再次齐读《独坐》一诗)

师:课堂作业:收集李白在情感方面的诗作,写在摘抄本上。

附板书:

独坐敬亭山  乡愁满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寄情山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情有意

孤独落寞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九

1、“七分诗三分读”,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 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

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bsport copyright © b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126 3729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