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最新10篇】》正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最新10篇】-bsport

时间:2023-06-21 21:05:26

历史上有很多人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最新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一

广东新会陈瑞祺中学 伍贵允导入同学们,邹韬奋同志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做了一个最简短的悼词说:“许多人是不战而屈,而先生是战而不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又一位 “战而不屈”的人物。下面首先让我们听一段关于这位“战而不屈”的人物呐喊声,听完之后请部分同学讲一讲自己的感受!放录音《最后一次讲演》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你现在的感受如何呢?对录音中主人的慷慨激昂的讲演,有什么感想呢?自强,如果你在现场,你又会有什么感受呢?你的心,你的血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鼓人心,壮斗志……那么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对,闻一多——一位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也不屈服的民主斗士!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他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许我们课前都预习过了吧,谁来告诉老师作者是谁?好,婉萍,你来!臧克家,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非常好,刚才我们所听的是闻一多先生生命的最后一次讲演的节选内容,也是他最后的呐喊,人生的绝唱。谁知道当时演讲的历史背景?晓栋,相信你回去一定找过资料,你来告诉我们。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义正辞严的讲演。三个小时后,他却被暗杀了。讲得非常好,掌声鼓励!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他为了祖国,为了民主而斗争下去,横眉怒对着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愿屈服,因此他是一名伟大的民主战士。(板书)但是,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而且还是卓越的学者(板书)和热情澎湃的诗人(板书)第一部分好,我们现在翻开书本89页,我们来找一找,哪一些文段是写他在学者和诗人方面,哪一些文段是写他在民主战士方面的?看谁找得又快又准。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第1段~第7段是写他在学者和诗人方面,第8到20段是写他在民主战士方面。我们先看看作为卓越的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卓越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围绕课文题目,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和怎样做呢?说和做的关系又是如何呢?现在我们看看黑板的右边: 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言行性格品质 钻研学术,如获至宝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废寝忘食 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写成了《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现在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进行讨论探究,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发言。总结一下,谁能告诉我们,闻一多的说和做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课文中哪里讲到的呢?学生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学生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围绕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虽然现在我们不可以象闻先生那样成为卓越的学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那么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从闻一多先生身上学到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赐予我们可以应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来?我们要象闻先生那样“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还有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惜寸阴、分阴。要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等。非常好,我们能不能做到呢?正所谓“勤能补拙”,如果做到以上的几点,我们相信学习成绩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第二部分当然我们是不能够单*讲的,因为我们有时候“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其实,面对生活学习,我们不但“说到”,而且还要“做到”。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的学者的言行是这样,那么身为大勇的革命烈士时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看看课文的第二部分。作为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的言与行跟他之前的相同吗?不同不但“情况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怎样“一反既往”呢?大勇的革命烈士事件言行性格品质参加游行  起草传单 大会演说  刚才一上课所听的就是大会演讲的部分内容。闻先生为了这个演讲,为了他的言行付出了什么代价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他这颗滚烫而跳动不居的心灵吧,我提议我们一起朗读16、17、18的排比段,既然是排比段,那么我们读起来的语气应该越来越怎样?强烈!怎样才能言有尽而意未尽呢?我们先一起来试一试。作为大勇的革命烈士,闻先生不但说了就做,还敢说敢做,而且敢作敢当,这才是大丈夫,好女子的行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呢?让我来问问一些同学,柏利,你平常有没有说了就做的,或者有时说了就不想做,拖拖拉拉的呢?对于那些说到却做不到,敢做不敢当的行为我们会有什么想法?这些人会不会受欢迎?我们要不要做这些人?好,现在我们引用课文最后一段,把第三人称“他”改动后变成第一人称“我”,用来鞭策自己,好,一起高声朗读。 小结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引起了我们很多的联想和启发。1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之后,我们还会想到哪些伟人的言行呢?他们的说和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怎样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学习生活与人生呢?我们现在就拿出堂上练习本,把我们现在的感受、感想、感触,整理成一篇小短文。2远如“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近的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甘愿作一枚螺丝钉”的雷锋,乃至今时刻都呵护着我们成长的父母、亲人、朋友、老师等等,闻先生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是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样,闻先生的英魂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这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下面让我们为这位勇士唱一首英雄的赞歌——《七子之歌》。结束语感谢同学们积极认真的投入与参与,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领导的光临。好,下课!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技巧。

3.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预习:①生字、生词②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解释词语:

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多媒体出示,学生板演、订正)

⑶文学文化知识简介:

①臧克家:(略)

②闻一多:(见同步资料)

二、梳理文章内容(自主、合作)

1、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①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作者是怎样衔将其连缀在一起的?

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

③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问题一: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问题二: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问题三: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读文见义”部分(3、4)

四、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尝试品味鉴赏,把自己的理解写在笔记本或标记在课文空白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任务: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问题引领,细读课文。

思考:你眼中的闻一多是位怎样的人?依据是什么?(学生合作交流)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1)齐读3.4段:

(2)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3)合作小组讨论交流(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集体归纳明确: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4.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小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三、巩固深化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拓展性学习”部分(1-7)

四、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四

李冰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文中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学情分析:

在我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比较活泼,思维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地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也有一定的语文鉴赏能力,但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内敛害羞,,总喜欢默默地听、记、写,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想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并有所得。

教学设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精警的散文,侧重于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文简义丰,仅千余字就把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本课的教学注重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让同学们受到启迪,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教法时,我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秉承课改理念,教学中力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对这一课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设定的,目的在于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课文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2、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4、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过程和方法:

朗读重点段落,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闻一多先生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并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走进课文,走近闻一多先生,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1、他走了,朱自清这样评价他:“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他是谁?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2、从课题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的词?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说”和“做”)

3、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设计意图: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丰富学生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梳理四字短语,理清结构。

设计意图:本文的四字短语比较多,而正是这些四字短语又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所以从四字短语入手,我觉得比直接问学生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说”和“做”要形象与生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精警。这无疑会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出示文中关键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教师的那个“引”,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3、齐读这些四字短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如若不能一下子明白,教师就要注意启发,理解学生学习的过渡性。)

明确:这些四字短语分别修饰了课题中的关键词--“说”和“做”。

4、把上面的四字短语进行归类,哪些修饰“说”,哪些修饰“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5、说说它们分别修饰闻一多先生哪一个方面的“说”和“做”的,这些方面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他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关键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结合文本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6、梳理结构

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哪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由前面的分到这里的合。学会整理概括,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

7、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连缀在一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吗?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对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的寻找,让同学们感知文章严谨的结构特征,明白这样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的妙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作文中能效仿着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明确:文章结构严谨,开头有总起段,第1、2自然段总领第一部分;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进行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二)感悟形象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表面向纵深研读,让大家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中获得个性体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让人物形象在研读中鲜明起来,也让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心中激起认真严谨的态度的火花,激起勇敢的火花,激起为正义而奋争的火花,激起浓浓的爱国的火花……同时把这样的品质用我们的朗读加以表现,间接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重点段落,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师: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情形?文中哪一个词(或哪一个句子)让你对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是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有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孜孜不倦、争分夺秒的进行研究为谋求救国之路的学者形象。

师:请朗读16--18自然段,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的形象。

明确: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的革命家形象。

(三)思考为什么他只写这三本书、三件事?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把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文章的另一个特点。

明确:选材精当。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三、谈收获。

你都记住了哪些短语和句子,说来听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雁过留声、风过留痕的学习习惯,今天也许是无意识的,明天后天也许就会变成有意识的,能让自己在一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四、作业: 想与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既能深化文本内涵,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以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

下面两题任意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1、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提示:夜很深了,闻一多先生的书房还亮着灯,他……

2、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五、总结: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既能总括全文,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内容信息,又有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希望大家在学习他的精神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李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五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新中学 刘晓兰

当下课铃声响起,一节课结束了,但对课的研究却没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备课时,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可以说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主要想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而对这样文章对初二的学生,本着一课一得的思想,把课设为两课时。由于本次教学的特殊情况,只讲了第一课时。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而且本文应是初二下学期的课文,在第一课时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读,知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在第一课时如果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来,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为课时就可以在品读语言过程中来深入挖掘闻先生这种说和做,虽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为追求民主,为救国救民。这样,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好,能读懂文章,而且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其实在这过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导学生对闻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在当今社会如何把闻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课时。这也是教学中受教案和教学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六

张迎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 www.jingyou.net 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二。教学重点: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二。简介臧克家、闻一多(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检查预习情况

⑴正音:

弥    锲    兀    沥    函    衙    赫     迥    窥     楷

多音字:壳{  };斗{ }

(2)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

五。问题研讨。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片段。

二。问题研讨。

1.文章怎样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好处是什么?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4.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

作者邮箱: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4.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5.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2.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说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xx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分组议论,解决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4.教师归纳: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闻一多 《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问题研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 品读句子:

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1.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练习:

1.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学法指导 篇八

1、探讨研究法。

2、朗读法。

3、语感品读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篇九

一、导入

第三单元是名人单元。我们先认识了霍金,又认识了邓稼先,今天我们认识另一位优秀人物闻一多先生。

看视频简介。学生注意抓关于人物的重要信息。随后说出来。

二、读文探究

(一)整体探究

听读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先生的说和做。找出中间衔接的语句,指出衔接语句所起到的作用

2.围绕两方面各写了几件事

3.作者如何评价闻先生(找出文中评价性语句)

学生解说。

板书展示: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闻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及其评价。

(二)人物形象解析

a.初步探究

分别找出关于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相关语句,说出人物特点,给出读者评价。

b.深入探究

质疑:怎样理解作为诗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闻先生的说和做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放在同一个人身上不觉得奇怪吗?)

解析:我们不妨把闻先生放在时代大背景中看待人物的成长变化。

1.了解闻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

闻一多(1889-1946)身处中国近现代,外敌入侵,国内风雨变幻,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

期间中国社会的大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探求闻先生成长的思想历程

观看视频:红色地图闻一多雕像

3.名人对闻先生的高度评价

教师小结:体现不同时期闻先生认识的不同,先学术救国,后革命意识,义无反顾。无论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言行一致的,核心精神在于爱国精神。

无论是潜心学术,还是民主展示,核心都出于爱国,如果生于和平时代,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的诗人,潜心治学的学者,一个极具儒雅的文人。生逢乱世,心怀国家,民众。转身间成为一个民主战士,振臂高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是一个有勇气有魄力的英雄。他做到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者姿态,令人钦佩。

三、拓展延伸:人生价值观的探讨

1.陶渊明与闻一多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的诗人也像闻先生一样,生活在政局多变、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自己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

耳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潜心研究学问,但最后他却不顾自身安危走出来投入到革命中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可参照:赞同后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先生心怀大义,没有仅仅想到自己,想到的是为国家为民众做点事,是值得钦佩的。

赞同后一种,这样的人心怀天下,并且付诸实践,中国的文人

历来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陶渊明等人只达到了修身的境界,而闻一多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为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对于闻一多来说,他是幸福的。

2.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

中国近代,风云变幻,有许多如闻先生一样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振兴,为了民主革命,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曙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的: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敢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从倡导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与闻先生同时代和他有着相似精神品质的鲁迅先生。

他们的语录:

谭先生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孙先生说:“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鲁迅先生说:“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闻先生《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人多为文人,更是勇士,前仆后继,引领时代的潮流,终于领来了新中国的曙光。他们是国民的灵魂,是国家的骄傲。向他们致敬。

四、寄语学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要立志早日实现习主席倡导的中国梦。中国梦自少年起,少年强则国强。这样也不枉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锦绣山河。

五、推荐影视作品

爱国歌曲《霍元甲》主题曲《我的中国心》;电影《十月围城》。

不完全是史实,但革命党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爱国之心与历史使命感尽得体现。

影视的画面视觉冲击,让我们体会什么叫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惨烈与悲壮。

希望这种爱国心与使命感代代相传,唤起激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育才初中   王国平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情感熏陶,行文技巧,指导写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讲述交流搜集的资料,引出闻一多,臧克家。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课件)

闻一多(1899-1946)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课件)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2区分下列形近字

霄,宵    炯,迥    赫,赧  

锲,契,挈    暇,瑕,遐

四、理清课文   整体感知

1 放声朗读课文,思考:(均有课件)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5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6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 此生别无……讲个痛快﹗”

“另函寄上……请传观。”

7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总结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五 作业 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作业 本》1-4题

第二课时

一  赏析臧克家诗作《有的人》,缅怀闻一多先生导入

二  复习上节课延伸提问:(课件)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及共同点: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三  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1 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

2 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3 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

见课本练习二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课件)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五 课外拓展。

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

六 作业 布置

1《作业 本》阅读理解

2 课外读《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闻立鹏)

bsport copyright © b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130 37709
网站地图